English

理想与和平的浩然长歌者——丸木俊

2000-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键 我有话说

丸木俊,日本一位为着歌颂和平而奋斗终身的油画家,在迎来新世纪初升的第一道曙光之后,于1月13日溘然长逝,只留下她与其先逝的夫君丸木位里携手创作的数幅宏伟画作静藏于日本松山市的美术馆中,令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嗟叹不已。

1912年出生于北海道的丸木俊(原名赤松俊子)从小志于绘画,20岁毕业于女子美术专门学校,1941年,她与挚爱的同行丸木位里结婚,同年加入美术文化协会。她没有想到,从此自己的一生与丈夫会如此同心协力投身于后来的艰巨事业当中。

丸木位里(1901—1995)是广岛人,其母后来也是日本画坛一位有奇才的画家。1922年他便师事日本画家田中赖璋,并以“池”在日本画界崭露头角。作为主张将保守的日本画前卫化的青年画家,他先后参加了好几个美术社团,但随着战争的风暴席卷全国,艺术家的一种神圣使命感,使他很快从混乱中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反战立场,同时也发现,只有自己的爱人才是终可以信赖和并肩作战的同志。

此时,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惨案爆发,故乡的土地和人民在蘑菇云中化为灰烬。丸木位里的母亲那时也在广岛。在深刻的悲愤下,夫妇俩迅速奔赴废墟中的广岛,从事各种救援活动。原子弹带给无辜日本人民的无尽苦难和悲惨,他们深深地体味到了;战争的恐怖和罪恶,由此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核心主题。在尸横遍野的广岛的荒原上,夫妇俩的心中诞生了日后的系列巨作《原子弹爆炸图》。

1950年,这一费尽他们毕生心血的作品的第一部《幽灵》问世,在国内外巡回展出。面对画中的景象,全世界震惊了。欧洲、美国都看到了45年的那一举给日本人民所带来的悲惨和苦难的深重。全世界有良知的人都无法逃避地在画前开始深刻反省。在漫长的硝烟和创痛之后,日本人,全世界的人都因这血泪之作而痛定思痛。夫妇俩的一番努力赢来了最崇高的敬意———1952年,丸木俊获国际和平文化奖。

然而,这一事业才刚刚起步。马不停蹄的画家又继续埋头苦干,先后完成《火》《水》《虹》《少年少女》《原子野》《救出》《烧津》《署名》《母子》《灯笼流》《美兵俘虏之死》《乌鸦》《长崎》共15部描绘原子弹爆炸惨状的浩瀚长卷。一转眼30年已经过去,夫妻俩为此献出了全部青春。

仿佛噩梦般的二战已经在日益繁忙、追星逐月的战后日本和世界渐渐被淡漠,遗忘,人们在痛苦之后,10年,20年,30年,历史归于沉寂,心灵也有所麻木。但是,和平并没有因为这种暂时的无事而真正显现出它应有的光辉。在侵略中受害的亚洲人民不可能在这无事的年代一笑泯恩仇,因为这苦难太深,太重。正义,良知,公正,以及掺杂其中的疑虑,愤怒的谴责,都使画家夫妇难以平静。日本对于战争所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他们不愿再暧昧下去,虽然,这看上去似乎比当初对原子弹的控诉更为艰难……

1975年,丸木俊夫妇的另一惊人之作出品,这就是《南京大屠杀图》。在日本国内,对于南京大屠杀,对于日军侵华以及在整个东南亚的战争暴行,历年来的争论已经风云重重,有良心的人如东史郎等作出了忏悔(1987年在京都公布其战时日记),另一面则是时起时伏的右翼分子的疯狂叫嚣和矢口否认,这些,与中国、朝鲜等各国人民的抗议和声讨一齐回响在周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二人执着于一念,那就是为了和平,反对战争,拒绝一切有昧良心的事。艺术,在普救人类的危机感中得到再次升华,他们毫无畏惧地完成了这又一匠心之作。对中国人民所受到的日军暴行和作出的牺牲,他们以沉默的画面来表达出了不平静的心声。在日本,《南京大屠杀图》所受到的阻力,可以想见。而该画在中国展出后,受到了广泛欢迎,中国人民终于看见,同样深受苦难的日本人民同样是那么痛恨战争、热爱和平,1995年,他们又获得了朝日新闻社的朝日奖。

在他们的画作中,没有口号式的宣扬,也没有过多的夸饰,有的只是真实的描绘,对气氛,环境,心情的入骨刻画。仿佛如泣如诉,无论色调还是构图都令人若身临其境,而又似乎超越于诉说之上,贯穿着沉重的沉默和深思。犹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仅仅以有限的笔触表达出无限的惨象,丸木俊也融她多年来在油画方面的素养,结合丈夫在日本画上的才华,呕心沥血,尽可能的对要揭示的场景进行高屋建瓴的把握。这些,造就了他们的作品具有恢弘的气势,以一个纤弱的日本女流能够如此,令人佩服。

正如东史郎日记风波所给予我们的警示,人类的良知、正义与坚持反动历史观的邪恶势力之间是一场持久的较量。而对和平的追求正因此成为善良的人们生生世世的理想。丸木俊和丸木位里这一对艺术家夫妇付于丹青的,也正是这一理想的呼声。今天,在他们先后逝去的21世纪,在哀悼和追思之后,他们的气魄又该给我们什么新的勇气和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